1936年匈牙利叛亂

出自Unitedbook 合眾百科

1936年匈牙利叛亂(德語:Ungarische Rebellion, 1936),又稱1936年布達佩斯政變(德語:Staatsstreich von Budapest, 1936),為1936年由霍爾蒂海軍上將、陸軍上將斯托堯伊·德邁與一系列反哈布斯堡皇權派的匈牙利貴族所發起。

背景與遠因[編輯]

自一戰結束後,奧地利方面以卡爾一世為首一直在消除匈牙利貴族與匈牙利政府在雙元政府內的影響力,並在1923年藉著塞爾維亞人之手發起了一場疑似有接受奧地利支持的塞爾維亞人叛亂,並使匈牙利政府疲於殲擊塞族分離主義份子,卡爾一世以消除民族分離主義思想根源為由將原本由奧匈共管的克羅埃西亞、波士尼亞與赫賽哥維納等地改組成了由克羅埃西亞人主導的伊利里亞王國,1926年,雙元談判已經出現裂痕,而各民族馬札爾化的傾向愈發嚴重,國內兩大民族:德意志人與馬札爾人的衝突自1926年以後逐漸白熱化,在1929年威辛頓股市與華爾街股市雙雙崩盤後,凋敝的民生激勵了大德意志主義者與馬札爾人對抗奧地利的決心,兩者一拍即合,開始於各地搞起反叛運動試圖分列奧匈帝國。而此時以卡爾一世為首的帝國聯邦派開始聯合其他政黨共同對抗馬札爾人與大德意志主義者的分離主義,避免帝國免於毀滅。

導火線[編輯]

匈牙利貴族貝希托爾德家族、雷戴伊家族等一系列貴族對於1935年奧匈雙元會議所提出的1935聯邦化法案中拆解外萊塔尼亞的強制推行感到嚴重不滿,揚言將用一切方法奪回屬於自己的權力,並聯合海軍上將霍爾蒂、陸軍上將斯托堯伊·德邁等人發動雙線攻勢試圖讓哈布斯堡中央開兩線戰場疲於奔命進而奪權。

1936年1月17日,時任首相卡爾·倫納騎士宣布匈牙利軍隊收歸中央管理,匈牙利將軍費倫茲·索姆巴萊伊抗命,進而導致1936肖普朗危機的發生,在3月中旬歷經卡爾一世多達兩個月的斡旋後將一部分軍隊歸屬中央管理。3月15日,協商破局。1936年4月6日,海軍上將霍爾蒂.米洛什在亞得里亞海挾持奧地利海軍元帥查理大公史帝芬,引發奧國中央不滿並要求釋放元帥。 4月7日,費倫茲將軍率部進駐布達佩斯,宣布清君側,並建立匈牙利臨時政府,尊霍爾蒂為攝政王。 4月15日,奧軍與匈軍在肖普朗、桑波特哈、菲澤爾等地發生駁火衝突。 4月16日,奧地利皇帝卡爾一世宣布國家正式進入「內戰時期」,並表示要「清除破壞和平與平等的叛徒」,並在次日正式與匈牙利軍隊開戰。

過程[編輯]

結果[編輯]

影響[編輯]

時間軸年表[編輯]

1936年4月6日,海軍上將霍爾蒂.米洛什在亞得里亞海挾持奧地利海軍元帥查理大公史帝芬,引發奧國中央不滿並要求釋放元帥。

4月7日,費倫茲將軍率部進駐布達佩斯,宣布清君側,並建立匈牙利臨時政府,尊霍爾蒂為攝政王。

4月15日,奧軍與匈軍在肖普朗、桑波特哈、菲澤爾等地發生駁火衝突。

4月16日,奧地利皇帝卡爾一世宣布國家正式進入「內戰時期」,並表示要「清除破壞和平與平等的叛徒」,並在次日正式與匈牙利軍隊開戰。 陸上過程 4月22日,匈軍發動格拉茨攻勢圍困五萬奧軍,格拉茨會戰爆發。

4月25日,奧國裝甲師抵達前線並協助奧軍清除匈軍。

5月2日,匈牙利軍隊不敵奧國裝甲師撤退至小鎮費爾德巴赫,並攻擊進犯奧軍。

5月4日,北部戰線空虛,奧軍兵臨多瑙河,布達佩斯會戰正式打響。

5月5日,維也納證交所熔斷機制生效隨即休市,奧地利軍隊開始有組織的進攻,匈牙利軍隊憑藉著對地形的熟悉與廢耕後的爛泥地阻擋了奧國裝甲師的行動。

5月17日,奧地利14個步兵師在巴拉頓湖沿岸展開攻勢,被稱為「烤麵包行動」,這場行動後,布達佩斯南方門戶大開,僅剩塞克什白堡能遏制來犯奧軍。

6月12日,匈牙利貴族耶辛斯基家族與埃施特哈齊家族組織匈牙利自由軍團開始在布達佩斯城內與其他政變方所控制的地區開始進行滲透與反占領行動,這對日後奧軍能夠直接擊潰匈軍有莫大的重要性。

6月18日,奧地利皇儲奧托大公視察前線並慰問前線官兵,並承諾聖誕節之前就能讓他們回家,然而許多的士兵都在擔心這是否會演變成大規模戰事。

6月22日,奧地利空軍發動突擊行動,由於布達佩斯防空火力的缺乏使匈軍損失慘重,匈牙利自由軍團也在布達佩斯擴大傷害盡可能削弱匈軍的實力。

7月5日,匈牙利軍隊在堅持數個月的布達佩斯城中幾乎消耗殆盡,翌日,布達佩斯守軍投降,匈軍轉進南方小鎮森特什繼續作戰,但已無有組織的軍事行動。

7月27日,匈軍敗逃,部分殘部逃到亞得里亞海上的霍爾蒂艦隊,並佔島死守。

7月27日-8月15日,奧地利軍隊對維斯島發動三次的登陸均失敗後,在總參謀部的同意下,正式對維斯島發動地毯式轟炸,不意外的也造成數百人的傷亡。

8月18日,霍爾蒂被特種部隊生擒,匈軍成為地下組織「匈牙利護國軍」,從此之後再無大規模軍事行動。

備註[編輯]